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十一章 美国参战(4)[1/2页]
养子果然还是出了一些情绪上的问题,这并没有出乎德内尔的预料,只是他的牵挂并不能为此减轻半分。
他知道罗贝尔的消沉悲观从何而来,因为他在年轻时候也见多了有消极情绪的士兵。在兰斯、苏瓦松堑壕中求生的那些暗无天日的时光里,他曾经同不计其数的士兵促膝长谈,跟罗贝尔情况类似的比比皆是。
尽管有自我吹嘘之嫌,德内尔还是可以颇为自信的表示,这不是什么大问题,自己只需要放嘴炮就能解决个三四成,然后战斗自然可以解决剩下的部分。
乐观的想,这封信距离发出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,说不定此时的罗贝尔已经能够适应残酷的战争了,毕竟他是一个勇敢而正派的青年。
虽然有这样的猜测,但德内尔还是不敢掉以轻心。他回想着自己年少时的情感需要和心理状态,抓紧时间写了一封回信寄往苏联。信中提了一些排解忧虑、调整心态的土办法,但关键还是表达对罗贝尔的关怀和在意,在这动荡的岁月里,没有什么比亲情更能抚慰战士了。
回想当年,德内尔本就重义轻死类其祖父,父亲殁于国事,首战又是凡尔登。见众多战友惨死,德内尔终于彻底上头。他明明有多次轮换下山的机会,就非要死顶在“地狱之谷”中与德国佬搏命。虽然战史记载“114团奋战百日,为诸部之最”,但在他之外,团中士兵其实轮换了多次,也就只有他和团旗同存同荣了。
不怕死的军人当然受上级喜爱,但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爱护部下,而是因为他们渴求“优质耗材”。可以这么说,如果不是后来李凡特少校的遗孀(也就是罗贝尔的生母)开解关怀,以及贝当将军暗中保护,他有十条命也不够自己和上级祸害的。
因此应该让罗贝尔知道,即使相隔万里,他的亲人也一直在远方牵挂着他,他绝非海上只帆、云间孤鸿。
写完对罗贝尔的回信之后,他接着拆开了老战友兼部下玛丽·科尼希的来信。后者自他来到美国之后,就一直与他保持联系,两人的交流起初紧紧围绕着部队训练和作战进行,后来也开始闲聊一些家事。
比如说这次,科尼希就非常高兴地表示,他的妻儿已经通过自由法国的地下交通网撤到了西班牙,不日就将经由英国的准盟友葡萄牙前往伦敦。
德内尔对此欣然表示祝贺,考虑到这条交通线的建立少不了薇尔莉特的贡献,他在欣慰之余还有几分担忧。
给柯尼希回过信后,德内尔心中忧思更甚,于是干脆披上大衣,在华盛顿特区繁华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闲逛。
目光所及,到处都是携女友或妻子休假的美军士兵。自战争爆发以来,美国已经由六个月前的一百三十万扩军到了三百余万,大批美国青年应征入伍,随机掀起了全美结婚浪潮。数不清的男孩想在入伍前变成男人,于是附近几乎天天都有人家办喜事。
前些日子参加老杜瓦的家宴时,德内尔曾经对艾森豪威尔吐槽过英军的不靠谱。但这个“不靠谱”是相对于欧洲强军而言的,美军从上到下存在的问题与英军相比只多不少,可以说出了官兵的士气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。
但未经战场检验的士气终归是无根之萍,难以成为指挥官们稳定的依赖。以英军为例,现在埃及那批本土派去的新部队,前年在面临德军登陆本土的危险时展现出的勇气同样非常值得夸赞,但到了远征海外的时候,他们的备战和作战都变得极为消极。
第十一章 美国参战(4)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