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我做导演那些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133章 原则上同意[1/2页]

    主旋律遇冷的问题,其实并不是第一次拿出来说了。

    80年代,影视行业曾经盛行过一段自由主义思潮,也叫“八五新潮”先锋艺术,当然,冠以艺术的名头就是说着比较好听,实际上,“八五新潮”阶段诞生的,被当时称为“娱乐片”的作品,多是擦边猎奇。

    比如《关东女侠》,开头就是一个鬼子兵追一个裸身少女。

    《人奈魔巢》……这影片的名字都在擦边,不得不用谐音字!

    《疯狂的代价》,开篇镜头就怼在伍于娟面前,拍了她5分钟的洗澡戏。

    还有李绍红,这位林麦冬的北电师姐,田壮壮和凯子哥的导演班同学,拍《银蛇谋杀案》,硬生生把一部香江式的探案片,拍成了变态杀人狂的个人传记……总之怎么猎奇,怎么变态恐怖怎么来。

    也难怪后来她拍《红楼梦》,拍得跟鬼片似的,个人风格大概在那时就固定了。

    之所以提到“娱乐片”,就是因为80年代后期,为了遏制自由主义思潮,电影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“主旋律”的概念。

    最初这个概念提出,只是为了突出一种文艺导向,以和自由主义,和片面的娱乐化做对抗。

    不过,在那个年代,一些政治风气仍然残留,通常上面一吹风,就会扩大化……对抗变了性质,“主旋律”的概念很快演变成固定的艺术类型,变成以特定的形式表达某一主题,简而言之,它成了八股文!

    上面不知道主旋律存在的毛病吗?

    他们肯定知道。

    甚至林麦冬前面的解答,他们肯定也清楚,改变主旋律创作模式,确实是拯救它的唯一办法——说教、宣传、僵化的情节、样板戏式的人物,这些主旋律存在的问题,随着电影越发展,越被观众讨厌!

    但,有人会做出改变吗?

    目前来看,多半是没有的。

    很简单的原因,以目前主旋律的“口碑”,民营企业肯定不会拍它,会拍主旋律的只有国企,而国企的根本目的是什么?

    是为了完成宣传任务,为了给领导看,而不是想拍一部电影!

    既然是拍领导马屁,那肯定不能让领导累着,领导看你的片子,还得猜你的用意,那多危险呀!

    想要不“危险”,就得把片子主题明白地表达出来,模式化,样板化,人物一出来就要分出好坏,好要好的典型,坏也要坏的典型,思想也要传达到位,批评不能含糊,表扬也要符合价值观。

    遵照这个思路拍完,回头一瞧,噫——原来样板戏走的就是这条路,难怪“风靡”那么多年。

    真安全!

    林麦冬在会议最后那短短一句话,所谓去除符号化,塑造平凡英雄,隐晦的意思就是建议摘掉“主旋律”的八股枷锁,把行政命令和宣传命令,从创作领域摘出去!

    身为一个电影人,领导不问便罢了,既然问了,他还是想说几句真话的。

    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听……

    会议结束,林麦冬走出会议室,来到大厅的等候区,很快,张海芳也出来了。

    林麦冬看着她,目露询问。

第133章 原则上同意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