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我做导演那些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69章 杀青宴[1/2页]

    林麦冬赶到饭店的时候,天色都黑了。

    下午放映完后,他就被教授们拉住讨论《雇佣人生》的构思、想法、用意,摄影系对他的运镜和构图很感兴趣,录音系对他使用白噪音作为整部片子的声音,也非常好奇。

    最热情的是95级班主任谢小晶教授,他从读研究生时就在研究纪录片,这些年也跟过不少项目。

    但说实话,华国的纪录片创作早已严重落后,或者说,一直以来所谓的华国纪录片,都应该叫历史纪实。

    它可以是纪录片的一种题材,但不能成为纪录片本身。

    顺便说一句,90年代以前的华国纪录片,其实都是上院线的电影,直到90年后,电视逐渐普及,纪录片才慢慢转向电视领域。

    但这一过程伴随着巨大的阵痛。

    一方面创作思想落后,无法跳出历史纪实的藩篱。

    其次就是93年电影市场第一次改革,中影逐步下放发行权到各地制片厂、分公司,这一变动导致改革的第一刀就割在纪录片、科教片等文教片身上——前面说了,纪录片在此时的放映渠道还是院线。

    它的制作方叫新影厂(新闻纪实电影制片厂)。

    以前新影厂制作的文教电影,都是由中影托底按价收购,93年第一次改革后,虽然出于宣传需要,中影依然承担了70%的文教电影收购份额,但剩下30%就得交给各厂和分公司自行解决。

    这就等于30%的纪录片产出,被突然从计划经济丢进市场经济。

    它们的命运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而且这个份额还在逐年“平衡”,到96年,中影托底的文教电影收购份额,已经降到50%。

    圈外观众可能不理解,纪录片以前在华国电影的地位很高,毕竟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只有放纪录片才能不出错,不是历史虚无、靡靡之音。

    因此,纪录片挨了一刀,在某些电影人看来其实是个强烈的信号——贸然的市场化害死了纪录片,下一个,就要轮到国产电影了!

    谢小晶就抱着这种想法……

    不过和某些因循守旧,强烈反对市场化的人不同,谢小晶更倾向通过研究和提升纪录片创作思想和理论,提升其竞争力。

    林麦冬拍摄《雇佣人生》,应用到的伪纪实手法,让他惊为天人。

    伪纪实,这种手法在未来早就烂大街了,但在1996年,它还非常新鲜,不只相对封闭的国内,即便国外,它也是非常新颖的概念——现在还没有伪纪实的说法,只有相近的思路。

    最有影响力的,就是去年拉斯·冯·提尔等人发起的道格玛95共同体电影先锋运动。

    这帮丹麦导演,为“新时代”电影规定了十条教条,比如不允许蒙太奇、不允许影片在时间和空间上间离、不允许光学加工和滤镜等。

    某些“教条”和第四代导演的坚持比较相似,比如使用自然光。

    但其他教条还是太极端了,以至于这个先锋运动最后不了了之,反倒是仿照他们的设想,几年后有几个年轻人,搞了一部叫《女巫布莱尔》的恐怖片,在阿美莉卡一举爆火。

    反对类型片的拉斯·冯·提尔等人万万没想到,自己奉为神圣的教条,却让类型片中的类型片,恐怖题材电影,开拓出了伪纪实的赛道……

    谢小晶当然不知道什么道格玛95,但他通过林麦冬伪纪实化的故事《雇佣人生》,察觉到了纪录片新的方向——

    纪实故事化!

    老实说,林麦冬没想到自己拍个短片,居然还能带来这样的启发,不过他知道,谢教授受到自己“启发”的灵光一闪,确实是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
第69章 杀青宴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