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王者:对面五个国一?还行,好打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647章 之徒[2/2页]

    小仪自小父母双亡,幸得镇上一位老木匠收留,从此与木工手艺结下不解之缘。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,他从最基础的打磨工具、识别木材开始学起,逐渐掌握了榫卯拼接、雕花刻纹等精妙技艺,对木工的热爱也如榫卯般深深嵌入了他的生命。

    一日,小仪如往常一样在木工坊劳作,听闻镇上来了一群流离失所的难民。他们衣衫褴褛,眼神中满是惶恐与无助,在街头四处乞讨,只为求得一口吃食、一席安身之所。小仪望着这些可怜人,心中满是怜悯,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孤苦无依的日子,于是决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。

    他先是将木工坊中积攒的一些干粮分给了难民们,又把工坊的一角收拾出来,让几个年老体弱的难民暂避风雨。但小仪深知,这只是权宜之计,要想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,就必须给予他们一技傍身。

    于是,小仪站在工坊前,对着难民们大声说道:“我愿收你们为徒,教你们木工手艺,从此你们可凭此自食其力,不必再受这颠沛流离之苦。”难民们听闻,先是一愣,随后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,纷纷跪地拜师。就这样,小仪收下了第一批徒弟,共计十八人。

    起初,这些徒弟们对木工技艺一无所知,小仪便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。他耐心地讲解木材的种类、特性,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锯子、斧头、刨子等工具。徒弟们学得认真,小仪教得用心,木工坊里时常传出师徒间交流探讨的声音,充满了生机与希望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小仪的善举在周边地区传扬开来,越来越多的穷苦人慕名而来,希望拜入他的门下学习手艺。小仪来者不拒,他的徒弟队伍逐渐壮大,从最初的十八人发展到了三十六人,又到了七十二人,最终达到了一百零八人。

    人多了,木工坊便显得拥挤起来。小仪带着徒弟们一起扩建工坊,大家齐心协力,搬运木材、砌墙搭梁。在这个过程中,徒弟们不仅学到了建筑方面的手艺,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
    小仪教导徒弟们,木工手艺不仅是一门谋生的技能,更是一门艺术,需要用心去雕琢每一个作品。他常常对徒弟们说:“我们手中的木材,皆取自自然,蕴含着天地之灵气。我们要用敬畏之心对待它们,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其中,方能打造出传世佳作。”

    在技艺传授上,小仪因材施教。对于天赋较高、领悟力强的徒弟,他会传授一些复杂精细的雕花工艺和独特的榫卯结构技巧,鼓励他们大胆创新,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;而对于基础较弱、学习进度较慢的徒弟,他则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,从最基本的线条勾勒、比例把握开始,耐心地帮助他们打好基础,树立信心。

    除了木工手艺,小仪还注重培养徒弟们的品德修养。他以身作则,用自己的言行向徒弟们诠释着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的真谛。他教导徒弟们要诚实守信,对待客户的订单要一丝不苟地完成,绝不能偷工减料;要懂得感恩,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,要回报社会,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
    在小仪的悉心教导下,徒弟们的手艺日益精湛。他们制作的家具、木雕等作品,不仅在青岩镇备受欢迎,还远销到周边的城镇和乡村。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、独特的设计和优良的品质,赢得了顾客们的一致赞誉,小仪师徒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。

    然而,小仪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。他深知,木工技艺博大精深,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精益求精。于是,他时常带着徒弟们外出游历,拜访各地的木工名家,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独特技艺。每到一处,小仪师徒都虚心求教,与其他工匠们交流切磋,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。

    多年后,小仪的徒弟们都已出师,他们带着小仪传授的手艺和品德,分散到各地,成为了当地木工行业的佼佼者。他们有的开设了自己的木工坊,传承着小仪的技艺和精神;有的则加入了大型的建筑团队,参与到一些重要的建筑工程中,为传承和发扬木工技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

    而小仪,依然坚守在青岩镇的木工坊里,继续着他的木工生涯。他的脸上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,但眼神中那份对木工手艺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从未改变。木工坊里,时常有年轻的后生前来拜访求学,小仪总是微笑着迎接他们,就像当年他的师父迎接他一样。

第647章 之徒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