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239章 白银随机召唤[2/2页]
其二,安禄山的人生更富戏剧性、反差更大:
出身最底层的杂胡,却能实现草根逆袭,在当时世界的最强帝国身兼三大节度使、进封东平郡王;
这样的人生赢家,其后竟悍然造反、残害自己所服务的政权,整个履历充满了话题性,更别提他跟杨贵妃之间的花边新闻。
相比之下,史思明更像是安禄山的影子,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完全相同:出身类似、经历吻合、性格接近,连人生的结局也基本一模一样。
其实这安史叛乱中,安禄山只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,如果不是唐玄宗的迷之操作,比如斩杀大将高仙芝,催促哥舒翰出潼关决战,安禄山只有失败的下场!
只是,因为唐玄宗晚年的迷之操作,使得长安失守,安史之乱的危害这才慢慢散发出来,而这一切就是史思明的杰作。
可以说,在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上,史思明甚至犹有过之。
据历史记载,此人骁勇善战,在邺城之战中,他仅用五万军队击破了唐朝的六十万大军
之后,史思明杀死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,自立为帝,继续向南进军,将战火烧到了河南境内,与李光弼在河阳展开激战,双方互有胜负,他甚至一度取得胜利。
只可惜,强中自有强中手,一山更比一山高,在同时代中,他遇到了稳如老狗的郭子仪,以及天然克星李光弼!
但不管这么说,史思明与安禄山发动的“安史之乱”,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,自此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,逐步没落。
虽然安禄山、史思明只折腾了七八年,但使中原动荡,千万生命死于军乱。
与之而来的就是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,最终把赫赫盛唐,推上了不归之路。
明代史学家王世贞,在《?m州崇论》中曾对史思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评价:“史思明亦悍胡也,其才力远出禄山上。”
由此可见,安禄山只是一个叛乱的带头大哥罢了,真正对唐朝造成衰退的罪魁祸首是史思明,只是安禄山锋芒太盛,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已。
试想,以史思明那强大的军事能力,如果安史之乱一开始就是他来进行指挥,那唐朝的危机恐怕会更深,破坏力将会更大。
如果他没有被儿子所杀,那么唐朝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,那以后的处境也会变得更尴尬了。
《剑桥中国隋唐史》: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,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,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,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,他很可能推翻唐朝。
只是,历史没有如果,事实是史思明被儿子干掉了。
而且,史思明这个人,实在是野心太大了,王羽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不该留他。
他只能看看其他的几人,有没有能力超过史思明的存在!
【叮咚,召唤第二人,隋朝名将,刘方,统帅:95;】
刘方,隋朝时期名将,东魏殷州刺史刘丰之子,秉性刚烈,果决勇敢。
北周时期,起家承御上士,屡建功勋,迁上仪同三司,并参与平定蜀国公尉迟迥叛乱,授开府仪同三司,封河阴县公。
隋朝开皇三年(583年),随从卫王杨爽出征突厥,大破沙钵略可汗于白道,进位大将军、此后先后历任甘、瓜二州刺史,不过尚未出名。
仁寿二年(602年),交趾俚人首领李佛子叛乱,占据了越王故城,并派其侄子据龙编城,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。
左仆射杨素知刘方,有将帅之才,在司徒杨素的推荐下,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,率27营隋军前去平叛。
刘方麾下的部队,不仅军令严明整肃,而且军容齐整,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;
同时,他又对士卒仁慈爱护,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,士兵皆愿为之效命,最终平定了交趾李佛子叛乱。
此役,刘方恩威并施,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恶劣环境下,纪律严明,可谓是团结致胜,不愧是一代名将。
大业元年(605年),刘方迁任?州道行军总管一职,领军攻打林邑,利用计策,战斗多次,无一败绩,取得了最终的胜利。
不过,南方乃是不毛之地,空气潮湿,加之麾下军马由于长途跋涉,连日行军,士兵多肿足,死十之四五,刘方也因此染疾,在途中病逝。
不然的话,以他的能力,或许还能够建立新的战果。
【叮咚,召唤第三人,明朝中期将领,董一元,武力:100;】
董一元,明朝中期将领,大同参将董?D之子,明将董一奎弟!
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正月,抗击蒙古部落有功升石门寨参将。
隆庆元年(1567年)九月,再破贼兵,升任副总兵。
万历十五年(1587年)八月,抗击?\拜令其撤退。
万历十九年(1591年)十二月改任延绥总兵官。
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十月,董一元代替尤继担任统帅,巧用计谋铲除了边疆的把兔儿等隐患,俘斩贼军540余人,获得马驼2000余匹。
在董一元的奇袭之下,把兔儿战死,其部属全都作鸟兽散,其他各部也都远远地逃走了,辽东得到了暂时的安宁,维护了明王朝边境的治安。
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中,董一元接连平毁永春、昆阳二座敌寨。
第239章 白银随机召唤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